张志扬是中国哲学界真正具有原创性思想的学者,他最先提出存在哲学、语言哲学、政治哲学、创伤记忆等哲学概念,一直暗暗引领中国哲学思潮的风起云涌,却又抱持独有的清醒独立,堪称汉语思想界最受敬重的书写者。《幽僻处可有人行?——事件·文学·电影阅读经验》包括三本首次结集出版的散文集——《记忆中的影子回旋曲——事件阅读经验》、《维罗纳晚祷的钟声——小说阅读经验》和《E弦上的咏叹调——电影阅读经验》,书中,张志扬谈他传奇而曲折的生命历程、谈他阅读小说和电影的所思所感,彰显其哲学与生命相互碰撞的独特气质,同时展现了他作为一代学人引导者的一生,可谓罕有而可贵的私人记忆读本。
张志扬,即墨哲兰,1940年生于武汉,1980年进入学界,1994年南迁海南大学,任职于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社会伦理思想研究所。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中国现象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山大学哲学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兼职教授。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思想解放以来,其人为学之属乃既坚守学术个性又不断推进问题者。主要研究方向以清理西方形而上学马厩为始:
(1)重审西方形而上学的语言之维,得出语言两不性,即语言既不能证实本体也不能证伪本体,使本体论和虚无主义的所谓两级摇摆成为虚假对立;(2)追踪西方哲学史开端裂隙的阴影之谷,由此发掘其演变的临界思想资源,着重描述其偶在特性并提出非对立同一的悖论式偶在论;(3)先是为了消极地作为现代性理论的检测与防御机制,(4)后才意识到它的积极意义在于,既能审视还原自居普世价值的西方哲学不过是地中海区域以功能性善为其属性的民族文化种性表现,其向世界推进的科学进化论外表是启蒙主义实质是殖民主义的帝国梦想,又能审视复兴东方民族文化种性之驾驭技术理性或神性、或德性以救治西方技术化到非人属的物义论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