邝士元:《国史论衡》(pdf+epub+mobi+azw3)

邝士元:《国史论衡》(pdf+epub+mobi+azw3)

国史论衡读后感

1惭愧惭愧,连借了3次才读完 2这种论、评的通史很有新意,但也不好写。本书就没有论得太到位,但支持鼓励一下吧,多一颗星。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以直述形式为主,即以历代先后,自周及清末,有关治乱兴衰,民族发展及断代重要政论与历代财政经济;中央、地方政治兴革,历代重要战事,军事体制;交通,中西文化与学术之演变,旁及历代帝王宰执兴替的得失与党争宦祸等,其内容论析,大体上一洗坊间流水账形式通史的缺点,而更能迎合国内读者阅读通史的需求。
本书编撰方式以论史为本,除了参考坊间流行的或较难看到的通史,与有关的断代史百数十种之外,主要是吸纳了数百篇近百年来有关史事的学术的论文,因此,本书并非一本成一家言的著作,而是一部集百家精义的史论。
作者简介
邝士元,历任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历史学科教授,博采群书,对我国数千年来发生的重要史实皆有深入研究,其作品对于史实发生的时代背景、原因。以及治道得失与影响的分析等,皆能全面且独到,使读者能一览尽得。
目录
第一章汉族及其文化的由来
第一节民族的定义/1
第二节汉民族由来的各家说法/2
外来说/3
中国本地说/5
第三节华夏名称的起源/10
释华/10
释夏/10
第四节我国历史上的四次民族大融合/12
春秋时代/12
汉与魏晋南北朝时代/14
五代及辽、金、元时代/15
清朝/17
第二章西周的封建统治及其兴衰
第一节封建制度及其起源/18
封建的定义/18
封建制度的起源/20
第二节封建宗法与西欧的比较/22
封建与宗法的关系/22
中欧封建制度的比较/24
第三节周代推行二次封建的原因及经过/26
周行封建的原因/26
周室推行二次封建的经过/28
第四节西周封建的内容与崩溃原因/30
西周封建的内容与组织/30
封建制度崩溃的原因/35
共主资格逐渐没落/36
第五节封建社会状态及对后世的影响/44
封建社会的状态/44
封建制度对后世的影响/46
第三章春秋战国的纷争
第一节春秋战国分期与霸政的兴起/49
时代分期与东周的式微/49
东周王室式微原因/50
第二节霸政的意义与各国的称霸/52
霸政的意义/52
齐桓的霸业/54
晋文的霸业/56
秦、楚的霸业/57
弭兵运动与吴、越争霸/58
第三节战国的养士风气/60
养士风气的历史背景/60
战国四公子的养士/61
第四节春秋战国期间的变法/63
东方各国的变法/63
管仲相齐的改革/64
商鞅变法/68
第五节战国形势与七雄争霸/73
战国初期的各国疆域/73
七国争雄/75
第六节春秋战国期间各方面的转变/77
政治制度的转变/77
经济的转变/80
社会方面的转变/83
学术思想的转变/86
第四章秦的统一及其衰亡
第一节秦的兼并与六国灭亡/90
秦的兼并/90
秦灭六国的经过/92
第二节秦统一六国的原因与意义/94
秦能统一六国的原因/94
秦统一中国的意义/98
第三节秦的创建措施/101
政治方面的创建/101
制度方面的创建/103
军事方面的措施/105
文化方面的创建/107
劳民伤财的措施/108
4国史论衡
第四节秦速亡原因的分析/109
人民感受方面/109
政治社会方面/110
第五节秦焚书坑儒的讨论/113
焚书的讨论/113
坑儒的讨论/116
第六节东土文化西渐的讨论/117
第五章西汉的政教与治乱
第一节楚汉相争及刘胜项败的分析/121
楚汉之争/121
刘胜项败的分析/122
第二节汉初的政治社会情态/123
汉初的国际形势/124
汉初内部的统治力量/124
汉初的社会民生/125
汉初的教化治道/126
第三节汉初的政教学术/127
贾谊与汉初的政教学术/127
董仲舒与汉初的政教学术/131
第四节汉初封建与吴楚七国之乱/133
汉初封建原因的分析/133
七国乱后汉廷的对策与影响/136
第五节汉代土地政策的检讨/139
土地失均原因与限田政策的推行/139
两汉课征及轻税原因的分析/141
第六节文景治绩的讨论/142
文景致治的原因/142
文景功过的讨论/144
第六章汉代的文治武功
第一节汉代的崇儒/147
汉代崇儒原因的分析/148
汉武帝崇儒的措施/150
崇儒的影响/151
第二节塞外民族入侵原因与汉化的分析/152
塞外民族入侵的分析/152
塞外民族汉化的分析/155
第三节汉对匈奴的讨伐/157
匈奴对汉的祸害/157
汉击匈奴的原因/157
汉与匈奴的争霸经过/158
汉击匈奴的影响/161
第四节汉对四夷的同化/162
对东方的华化/162
对北方的华化/163
对西方的华化/163
对西南夷的华化/164
第五节汉武帝与桑弘羊的经济措施/165
财政改革的时代背景/165
财政措施的评论/166
政府对财政措施的立场/169
民间对财政措施的立场/171
政策的评价/174
第六节昭、宣时代的政治/175
第七节西汉式微与王莽变法/177
改革的时代背景/177
财政经济的改革/179
失败原因的分析/183
第七章东汉的政教治乱
第一节光武中兴及其政治评价/187
刘秀的起家及其治绩/187
光武帝的错误措施/190
第二节明、章之治道及其评价/191
治绩的表现/191
明、章施政的缺点/193
施政的影响/195
第三节东汉的士风/196
东汉士风形成的分析/196
东汉士风的特质/198
对当代及后世的影响/198
第四节汉代的内朝、外朝与外戚/199
内朝与外朝的关系/200
内朝、外朝与外戚/200
外戚执政的原因/201
第五节东汉的宦官及其得势原因/203
宦官取得权势的分析/203
宦官与外戚之争/204
宦官与外戚斗争的结果及影响/206
名士与宦官之争/208
民乱的蔓延/209
第六节东汉与西羌的扰乱/209
汉代后期的羌患与应付办法/209
后果与影响/213
第七节东汉衰亡原因的分析/214
第八章魏晋时期的治乱与兴衰
第二节曹魏兴亡及其未能统一中国的分析/224
曹操能统一北方的原因/224
曹操未能统一中国的原因/225
曹魏亡国原因的分析/227
第三节赤壁之战及其影响的分析/228
第四节三国鼎立与吴、蜀灭亡原因/231
第五节晋初的社会政治情态与八王之乱/234
晋初的社会政治情态/234
西晋八王之乱/235
第九章东晋南朝的社会形态
第一节东晋南朝的政治社会文化/240
东晋的立国背景/240
南朝的社会政治基础/241
南北士族之争/241
士庶贵贱的隔离/242
第二节东晋的立国与偏安原因/243
第三节淝水之战及其影响/246
战前背景/246
战争经过/247
晋胜秦败的原因/248
淝水战后的影响/249
第四节门第社会制度的形成与背景/250
第五节门第社会衰落原因的分析/253
南北朝士族的没落情况/253
隋唐时代士族的没落情况/253
宋代士族势力的没落情况/255
第六节东晋亡国原因的分析/256
第十章五胡乱华与北朝之汉化
第一节五胡乱华与民族的迁徙/259
晋初西北民族的纷扰/259
五胡乱华原因的分析/261
五胡入据后对中国的影响/264
流人迁徙的影响/268
第二节五胡对中国文化渐染与贡献/269
五胡君主的汉化/269
北方汉人政治势力的发展/272
第三节河西文化及其影响/274
河西文化的形成/274
河西文化的影响/276
第四节北魏汉化的过程与盛衰关系/277
魏孝文帝以前的汉化/277
魏孝文帝的汉化及其后果/280
汉化的影响与评价/287
第五节胡汉矛盾与两者势力的消长/291
胡汉的待遇与地位/291
汉人(指世族或豪宗)的待遇与地位/292
胡汉矛盾原因的分析/293
第十一章隋的开国及其盛治
第一节隋统一天下在历史上的意义/296
第二节隋统一前的社会与政治/297
第三节隋唐皇室血统的讨论/300
隋代皇室的血统问题/300
唐代皇室的血统问题/301
第四节篡周经过与得国原因/302
北周初年的政局/302
篡周的经过/302
篡周的原因/303
第五节隋伐陈/304
隋灭陈的经过/305
隋统一江南的原因/305
第六节隋代的隆盛/308
开皇盛世的表现/308
隋初致富原因的分析/309
第十二章隋代建设及其衰亡
第一节隋唐运河在国防、经济上的意义/314
隋代的运河/314
唐代运河及其改革/318
隋唐运河对当代后世的影响及贡献/320
第二节隋代置仓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意义/323
隋代置仓的动机/323
文帝时代设置的四仓/324
炀帝时代所建造的仓窖/326
隋代的义仓/327
第三节隋亡原因的分析/328
第四节秦、隋亡国原因比较/335
秦、隋立国背景比较/335
秦、隋衰亡异同/336
第十三章盛唐政治的商榷
第一节李唐的开国/340
开国功业纷争的讨论/340
统一群雄的经过/344
剪灭群雄与统一中国的分析/345
玄武门之变与唐初政局/346
第二节贞观政治的得失/350
太宗的文治/350
政治得失方面的讨论/353
军事方面的讨论/355
经济政策的讨论/355
私德方面的讨论/358
开皇与贞观政治事功的比较/358
第三节武周时代之政治得失/364
武曌的出身及其夺权经过/364
武曌的政治措施/367
武曌改字对文化的影响/371
武曌对唐代政治的影响/372
第四节开元天宝的政治得失/374
盛治的表现/374
行政缺点的讨论/376
军事缺点的讨论/380
经济政策的讨论/381
贞观与开元政治事功的比较/384
第十四章隋唐对外的武功
第一节隋唐对高丽用兵的得失与影响/389
隋用兵动机与失败的分析/389
唐用兵动机与先败后胜的分析/393
唐征高丽的经过/394
第二节隋唐对突厥的经营/397
隋对突厥的政策及其成功原因的分析/397
唐对突厥的经营与得失/401
第三节隋唐对西域的经营/405
隋对西域的经营/405
唐经营西域的得失与影响/406
第四节隋通海外与对吐谷浑的征讨/412
隋对南洋诸国的用兵/412
隋通海外对中国的贡献/414
隋对吐谷浑的征讨/415
第五节唐对四夷经营的成功与影响/416
唐初经略异族所以成功的原因/416
唐天可汗与国际声望/418
汉、唐文治武功的比较/421
第十五章安史之乱与唐代的弊政
第一节安史之乱及其影响/425
安史作乱原因的分析/425
安史肇乱的经过/430
马嵬驿之变/433
安史失败原因的分析/434
安史之乱的影响/436
第二节藩镇割据及其影响/438
藩镇割据势力的形成/438
藩镇拥有权力的分析/442
镇兵与府兵性质的比较/443
藩镇割据的远因/444
藩镇为患的近因/447
藩镇割据形成所产生的影响/449
第三节唐宦官擅权及其相关的弊政/452
唐宦官权势形成的过程与因素/452
宦官掌权所产生的现象/455
永贞改革及其失败的分析/459
甘露之变及其影响/464
第四节唐代朋党之争与影响/467
唐代朋党相争原因的分析/467
唐代党争的经过/470
党争的后果与影响/471
第十六章唐代社会经济与外扰内患
第一节刘晏与中唐的经济改革/473
13目录
刘晏以前的经济改革及其得失/473
刘晏改革的内容/475
中唐后经济得失及其影响/479
刘晏的各种改革措施与影响/481
第二节唐代马政与中唐之经济、政治关系/482
唐以前马政的沿革/482
马政与中唐以后之经济、政治关系/483
第三节唐代的外患/485
南诏崛起及其对唐代的影响/485
回纥兴起及其与唐代盛衰的关系/488
吐蕃边患/493
第四节唐代的民变与衰亡/495
唐末民变的时代背景/495
黄巢变乱的经过/497
黄巢失败原因及其影响/498
第五节安史之乱后国运的挣扎/499
政治上的挣扎/499
经济上的改革/502
交通的发展/502
唐代衰亡原因总论/503
第十七章北宋的立国及其政治措施
第一节北宋立国前的政治、经济、社会形态/509
国家兴替/509
五代军人之跋扈情形/510
五代十国的社会经济/511
五代的社会风气/513
第二节宋太祖创业与开国/514
第三节宋初的政争与赵普功过/516
赵普对太宗攻击的事例/516
太宗对赵普攻击的事例/519
太宗与赵普对军权的争夺/522
太宗与赵普相争的目的与结果/524
第四节北宋初年的对外政策/526
国策的决定/526
宋初对外采守势的原因/526
结果及其影响/527
第五节宋初内政和经济政策/528
内政方面的整顿/528
经济方面的整顿/530
第六节宋初政制及其改革/531
北宋的强干弱枝措施/531
后果与影响/533
第七节燕云十六州的地理与宋的国防/534
燕云十六州的地理形势/534
燕云十六州与宋代的国防/535
第八节宋弃长安、洛阳而都汴的分析/537
军事、经济、文化方面/537
国策兵制与关中的残破/538
漕运与交通的因素/539
其他方面的因素/540
第九节北宋特别礼待士人的分析/541
北宋对士人特别礼待的原因/541
对士人礼待的表现/542
北宋特别礼待士人的影响/543
第十八章北宋的变法与党争
第一节庆历变法及其失败原因/545
庆历变法的时代背景/545
变法的经过与内容/546
庆历变法失败的原因/547
庆历变法的影响/548
第二节熙宁变法的得失与影响/549
熙宁变法的时代背景/549
新法的内容/550
新法失败原因的分析/552
新法部分成效的表现/556
第三节庆历、熙宁变法得失之比较/558
两次变法的得失比较/559
两次变法失败原因比较/560
两次变法产生的影响/561
第四节宋代党争与政风/561
促成宋代党争的原因/562
宋代党争的经过/564
党争的结果与影响/568
两代党争影响的比较/569
第十九章北宋的衰亡
第一节澶渊之盟及其影响/571
澶渊之盟的经过/571
促成澶渊之盟的原因/572
澶渊之盟的影响/573
第二节宋代宰相蔡京当权误国及其影响/574
蔡京的出身/574
夺权的原因/574
误国事例/575
对宋代政治的影响/576
第三节宋徽宗与北宋的亡国/577
宋徽宗的弊政与误国/577
宋徽宗迷信道教及其影响/579
宋徽宗荒政的影响/584
第四节靖康之难/586
时代背景/586
靖康之难原因的分析/586
靖康蒙尘的经过/588
第五节靖康之乱与北方人口的南迁/589
战争影响民族的迁移/589
流民迁徙各处的情况/591
流民对南宋的影响/593
第六节北宋积弱原因的检讨/594
政治上的积弊/594
经济上的积弊/596
军事上的积弊/597
制度上的积弊/598
第二十章辽、金与西夏兴亡经过
第一节五胡乱华与辽、金等犯宋之比较/600
第二节辽的兴起及衰亡经过/602
17目录
辽的兴起/602
辽的建国/602
宋辽战争的经过/603
辽的衰亡/603
第三节西夏的兴起及衰亡经过/604
西夏的起源及其建国/604
西夏兴起的分析/605
西夏的衰亡/606
第四节金的兴起及衰亡经过/606
金的起源及建国/606
金势力的发展/607
金人南渡后的弊政/608
金衰亡的原因/610
第二十一章宋与辽、金、夏的和战及其影响
第一节宋夏战争经过及影响/613
宋夏交恶与战争经过/613
宋与西夏战争的平息/614
第二节促成宋金媾和的原因及其结果/615
宋金媾和的原因/616
和约内容/620
和议后的影响/621
第三节北宋联金与南宋联蒙得失讨论/622
联金灭辽经过/622
联蒙灭金经过/622
联金灭辽得失的讨论/623
联蒙灭金得失的讨论/624
第四节岳飞与秦桧的冤案/625
高宗杀岳飞的动机/626
宋代官僚和儒学忠君观念的影响/627
秦桧对岳飞被杀的责任/628
第二十二章南宋的立国及其衰亡
第一节宋室南渡初年的国势/630
盗贼的问题/630
民生的情况/631
财经的困敝/633
兵力单薄/634
第二节南宋的开国与偏安/635
南宋开国的条件/635
南宋能偏安江左的原因/636
第三节东晋、南宋立国与偏安的比较/639
东晋、南宋立国的时代背景/639
东晋、南宋建国的经过/640
东晋、南宋得以偏安江南原因的比较/640
东晋、南宋偏安的影响/642
第四节东晋、南宋意图规复的事功的比较/643
东晋意图规复的事功/643
南宋意图规复的事功/646
第五节南宋式微原因的分析/647
南宋亡国与二王搬迁的经过/647
政治上的积弊/649
经济上的积弊/653
军政上的积弊/656
第六节两宋灭亡原因的比较/660
地理形势方面/660
政治方面/661
财经方面/663
社会民生方面/664
军事方面/664
外交方面/665
第二十三章元代的兴起与立国
第一节蒙古的兴起与亡宋原因/666
蒙古的兴起与亡宋的分析/666
元初的建国与用儒/667
汉文人对蒙元政治中国化的贡献/668
元初用儒与影响/672
第二节元代统治汉人的政策/673
政制方面的措施/673
经济方面的措施/675
宗教方面的政策/682
军事方面的政策/683
社会方面的政策/684
第三节元代色目人的贡献/685
色目的涵义/685
元代所称的色目人的涵义/686
对中国经济的贡献/686
对中国文化的贡献/688
第四节元代的海运与国运/690
元代大量推行海运的原因/690
元代海运的路线/691
元代海运的贡献/692
对元代衰亡的影响/693
第五节元代的吏治及其速亡原因/694
元代吏治败坏原因的分析/694
元代速亡原因的分析/697
第二十四章明初的政制得失
第一节明初开国及其政治措施/701
明太祖剪灭群雄取得政权的原因/701
明初的惠政与吏治/703
明初弊政及其对后世的影响/706
第二节明初废宰相的原因与后果/710
明初设置宰相的前后经过/710
明初废相原因的分析/710
明初废相的影响/711
第三节明初知识分子的遭遇/713
太祖开国对儒生的依赖/713
太祖到处访儒生的经过/714
儒生不愿襄助太祖的原因/715
第四节明初削藩经过及其影响/718
明初的封建/718
靖难之役的经过/719
削藩失败的分析/720
靖难之役的影响/721
第五节明成祖的政治、经济措施/722
成祖开拓北方的背景/722
对北方经济、政治的整顿/722
成祖对北方军事的措施/725
对海陆运输的整顿/725
第二十五章明代宦官专政与党争
第一节明代宦官干政与阁权的消长/729
太祖抑制宦官权力的原因/729
成祖重用宦官的原因/729
宦官专权的事实与经过/731
明代宦官权势形成的分析/735
内阁与宦官权力的比较/739
第二节明代厂卫制与司礼监/741
明代的厂卫制/741
明代的司礼监/745
第三节唐、明宦官的比较/747
唐、明宦祸的形成/747
两代宦官为祸的经过/749
对唐、明两代宦官的评论/751
第四节明代党争及其影响/751
明代党争原因的分析/751
明代党争的经过/753
明代党争的影响/757
第二十六章明代的外患与影响
第一节明代外患原因的分析/759
明代外患的远因/759
明代外患的近因/761
第二节土木堡之役及其影响/762
瓦剌的兴起/762
瓦剌为患原因的分析/763
瓦剌入侵的经过(土木之变)/764
明反击瓦剌的紧急措施/764
土木之变的影响/766
第三节明代倭寇为患的因果/767
倭寇为患的原因/767
倭寇为患的经过/771
平定倭寇/772
倭寇对明室的影响/773
第四节明万历援朝之役及其影响/774
明遣兵援朝的动机/774
明援朝之役的经过/774
明援朝一役的影响/777
第五节葡萄牙的入侵与商业交通/778
欧亚交通的起源/778
对中西文化商业交通的影响/779
第六节汉至明清长城、黄河、长江对中国文化的保全/780
历代的形势/780
长城在历史上的重要性/782
黄河在国防上的价值/783
长江在北骑南下时阻止了女真的扩张与拯救南宋/783
第二十七章明清的社会经济与科技
第一节明初的对外贸易及其影响/785
明代的海禁政策/785
明代海禁政策下的贸易方式/786
贸易影响方面/788
第二节明中叶的社会经济与张居正的改革/789
改革时代背景/789
张居正对边防的整饬/790
潘季驯治河/791
一条鞭法的推行/792
田赋积弊的铲除/794
国用的节省/795
对张居正的评价/796
第三节清代的社会经济与吏治得失/797
清初的社会现象/797
清初的财政经济状况/798
清初吏治的惠民/799
清中叶的吏治与和珅用事/802
第四节明清西学输入中国概述/806
西方天文学的输入/806
数理及其他学术的输入/807
西学不振的原因/810
西学输入对我国学术的影响/811
第五节近世中国文化的西传/813
中国文化对欧洲的影响/813
中国对洛可可艺术的影响/814
中国思想对西欧的影响/816
中国文化外传终止原因的分析/819
第二十八章晚明民变与衰亡原因的分析
第一节晚明民变的分析与影响/821
晚明的时代背景/821
晚明民变的发展/822
晚明流贼为祸的远因/823
晚明民变兴起的近因/825
李、张等致败原因的分析/831
第二节明代亡国原因的分析/838
政治方面/838
经济方面/842
社会方面/845
学术方面/847
外患频繁/847
军事方面/848
民变的影响/850
名将被诛/850
第二十九章清代立国及其政治措施
第一节清代的兴起及其代明原因/852
政治军事上的基础/852
武略与军威的优胜/853
反清复明势力的剪灭/854
第二节清初的统治措施/855
实行武力驾驭中国/855
清初之统治根基/856
统治手段刚柔并济/856
高压政策/857
第三节清初对汉人及少数民族的政策/858
清初对汉人的统治政策/858
清廷对少数民族的政策/861
分化政策所产生的影响/863
第四节清代削藩及三藩之乱/863
清廷削藩动机/863
削藩经过与三藩起兵/864
三藩失败经过/865
三藩失败原因的分析/866
第三十章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的政治措施
第一节顺治朝的政治措施/868
积极方面/868
缺点方面/870
第二节康熙朝的政治措施/871
积极方面/871
缺点方面/876
第三节雍正朝的政治措施/877
积极方面/877
缺点方面/880
第四节乾隆朝的政治措施/881
积极方面/881
缺点方面/884
第三十一章不平等条约与对外战争的失败
第一节《尼布楚条约》及其影响/888
26国史论衡
俄人势力的扩张/888
条约的完成及其内容/889
条约的影响/890
第二节鸦片战争及其影响/891
战争前国外的社会形势/891
战争前国内的社会形势/893
战争爆发的原因/895
战争的经过与条约的订立/897
中国战败的原因/899
战败的影响/899
第三节英法联军之役及其影响/901
战争爆发的远因/902
战争爆发的近因/903
战争经过/904
美俄联军之役/905
战争失败的影响/906
第四节中日甲午战争/907
战争的时代背景/907
促成甲午战争的原因/908
战争的经过与《马关条约》/909
战败后果/910
甲午战争的影响/912
第三十二章自强运动失败与革命的爆发
第一节太平天国的兴起与灭亡/914
革命发生原因的分析/914
太平天国的极权统治/918
太平天国革命失败的分析/923
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925
第二节天地会的起源与太平天国的关系/927
天地会的起源/927
天地会的组织/927
天地会与太平天国的关系/929
第三节洋务运动的失败与影响/931
促成洋务运动原因的分析/932
洋务运动的内容/933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933
洋务运动的影响/934
第四节戊戌政变的经过及其影响/935
维新的时代背景/935
促成维新运动的原因/936
维新运动的内容/939
新政失败的原因/941
新政失败的影响/942
康梁的贡献与影响/944
第五节庚子拳变及其影响/946
时代背景/946
排外经过与原因/948
拳变经过/949
义和团的影响/953
第六节辛亥革命成功的分析/955
客观方面/955
主观方面/957
辛亥革命成功的原因/960
辛亥革命的影响/962
第七节清代衰亡原因的分析/963
财政困难/963
列强入侵/964
太平天国的影响/964
晚清的衰运/965
思想上的觉醒/966
《国史论衡》pdf+epub+mobi+azw3
电子书链接20190919:
https://pan.baidu.com/s/1J0cNGHc4u_RMY8gozGptrA 提取码: 65vl

 

 

国史论衡电子书百度网盘下载地址

生活来了此处内容已经被作者隐藏
请扫码关注右侧公众号回复【验证码】查看内容
验证码:

资源下载价格1.98立即支付    升级VIP后免费升级VIP
立即支付后显示网盘资源,电子书损坏无条件退款,退款请联系微信ID:krceis。

发表评论